新闻

公司活动

2023年药明康德全球论坛:开启下一个新十年

2023/01/10

2022年对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而言,是充满挑战和不确定的一年。走过冬天,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能否在今年回暖迎春?在挑战中,又并存着哪些造福全球病患的全新机遇?阔别三年,群星璀璨的2023药明康德全球论坛再次回归线下,于旧金山隆重举办。以“B.O.L.D.”为主题,在六场专题讨论中,三十余位医药行业的全球领袖向寒冬中的勇敢创新者们致以敬意,并以他们的独家洞见,指明了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欢迎

药明康德全球论坛主席,药明康德副总裁蔡辉博士感谢在暴雨中来到现场的与会嘉宾,并点明了今年的三个“特别之处”:首先,这是阔别三年后,首场于线下举办的药明康德全球论坛;其次,正是因为医药产业在过去几年中的卓越努力,才让世界早日走出了疫情的阴霾,特别值得满座的同仁们骄傲;而第三个特别,则是今年恰好是第11届药明康德全球论坛,也是开启下一个十年的新起点。我们期望以“B.O.L.D.”为精神,业界共同在下一个十年为全球病患做真正对的事!

 

开幕致辞

药明康德联席首席执行官陈民章博士在开幕致辞中热情洋溢地指出,很高兴能在今年的线下活动中与熟悉的产业界朋友们重新相聚。今年药明康德全球论坛的主题是“B.O.L.D.”,以此纪念生物医药产业在充满挑战的过去几年中,如何将整个世界连接到了一起。展望未来,药明康德期待通过独特的“CRDMO”和“CTDMO”业务模式,不断降低研发门槛,助力客户提升研发效率,为患者带来更多突破性的治疗方案,也为产业带来更光明的未来,早日实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药,难治的病”的愿景。

 

2023年:创新的现状

每一年,创新都是产业不变的主题。今年,来自跨国大药企、知名新锐、知名研究机构、以及知名跨界风投的产业领袖们以来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独特视角,探讨了那些不只是小步前进,而是真正具有变革性的勇敢创新。“规模化”、“可编程”、“可预测”是产业未来创新的三个关键词。


全球顶级生物医学研究机构Broad研究所主任Todd Golub教授指出:“目前新药开发的一个重大挑战,是每个新项目都需要从头开始。”如果能应用以往药物研发项目的经验让药物发现更具有预测性,将是具有变革意义的创新。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倡议项目”被誉为“可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相媲美”,其项目主任John Ngai博士指出,尽管过去几年产业充满挑战,但“现在是研究科学最好的时代,因为生命科学、医学、数字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汇,让科研人员能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和规模对生命系统进行分析。”这些规模化的数据不但能够指导药物发现,而且可以检验各种假设,对新药研发至关重要。

全球顶级风险投资机构Andreessen Horowitz的普通合伙人Vijay Pande博士同样表示,科学技术跨界交汇的时代,也是打造创新公司的最好时代。他也提到,即便临床试验遭遇失败,也不应该从头再来,而是要先对临床试验进行改进。


基因泰克研究与早期开发负责人Aviv Regev博士紧接Pande博士的话,指出临床试验也需要“debug”来不断改进。她同时表示数据不仅需要在数量上出现飞跃,也需要取得质量上的突破。这些规模化的数据与优质的算法相结合,能够产生预测能力。在生物医药领域能进行预测,这就好像魔法一般。“不过它不是魔法,而是科学!”


原AbbVie总裁,Flagship Pioneering的CEO合伙人,Tessera Therapeutics首席执行官Michael Severino博士指出,未来的产业要取得创新突破,必须超越用小鼠模型来研究人类疾病。“我们想让小鼠告诉我们怎么治愈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但小鼠不知道答案。”


作为专题讨论的主持人,原强生研发掌门Mathai Mammen博士坦诚产业目前存在挑战,却也乐观地指出产业腾飞的工具都已就绪:“在我25年的职业生涯中,现在是将科学转化为医药最好的时间。”

 

突破界限:重新定义“可成药性”

解决“不可成药靶点”带来的挑战,一直是生物医药产业的一大“圣杯”。2021年获批的首款KRAS抑制剂,就是这一领域进展的典型代表。在这场针对“不可成药性”的专题讨论中,来自该领域明星新锐的嘉宾们介绍了各自公司解决这一挑战的不同新兴技术,并展开了深入探讨。


OMass Therapeutics去年获得1亿美元B轮融资,其首席执行官Ros Deegan女士对“不可成药性”做了全新的定义。她指出,目前的“不可成药靶点”,并不是真正的不可成药,而仅仅是“尚未去成药”。在这个多种科技交汇的时代,未来的药物发现成功与否,则取决于不同科技之间的成功整合。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生物学及分子疗法教授Dan Nomura是不可成药领域科学转化的专家,成立了多家新锐公司,其中Vicinitas Therapeutics在去年斩获6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他谈到成药性时表示,“关键是要给正确的靶点选择正确的疗法分子类型”,“有些不可成药靶点需要的不是蛋白降解,而是要稳定蛋白。”他也指出未来这一领域的突破将超越肿瘤学,应用到更为广泛的其他疾病领域,比如可以通过蛋白降解来治疗遗传疾病。


Ambagon Therapeutics在去年获得8500万美元的高额A轮融资,该公司的首席科学官Nancy Pryer博士表示,“靶向蛋白降解剂等新治疗模式的潜力尚未在临床开发中得到充分实现,目前它们仍然靶向一些已经有小分子药物靶向的靶点”。她认为将业界应该尽快将这些技术用于攻克不可成药靶点,充分发挥它们的潜力。


华盛顿大学蛋白设计研究所首席战略及运营官Lance Stewart博士指出,“现在的新技术让我们有能力去挑战任何类型的靶点,这是当下生物医药产业的幸运。”他也指出,自从10年前与蛋白设计领域先驱David Baker教授相识后,人工智能在预测蛋白结构、设计蛋白药物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未来谈及不可成药性,不仅是指开发针对不可成药的药物,还包括开发筛选这些药物所用的工具。

专题讨论主持,BioCentury资深编辑及药物发现兼临床前开发负责人Karen Tkach Tuzman博士也给未来提出了新的期许。她提到不可成药的靶点大多尚未获得验证,我们未来需要理性设计药物,检验这些新靶点。否则即便是“first-in-class”的新药,也未必是造福患者的好药。

 

打开新天地:聚焦RNA疗法

从RNAi疗法,到寡核苷酸疗法,再到mRNA疫苗,RNA疗法在过去几年里迎来了腾飞。在这场聚焦产业热点的专题讨论中,与会的RNA疗法专家们回顾了RNA疗法取得的一系列突破,并从各自新锐公司的创新技术出发,展望RNA疗法未来能如何解决递送带来的重大挑战,以及带来“可编程”的药物发现。


Flagship Pioneering执行合伙人,Laronde首席执行官John Mendlein博士在回答主持人的提问时提到,当下RNA领域有多家新锐公司,“有一点像以前开发生物药的公司,它们有的针对同一靶点,有点针对不同靶点。但总体来看,它们带来的各种药物能为患者造福。”RNA领域也将是如此。


Alltrna首席执行官Michelle Werner女士表示,Alltrna专攻的tRNA疗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通用性,不管mRNA序列如何,编码的是什么蛋白,它都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因为作用机制的通用性,一种tRNA疗法就有机会治疗上百种疾病。”该公司于2021年正式启动,并获得5000万美元的资助。目前其正期望打造业内首个tRNA技术平台,拓展RNA疗法领域的疆界。


Ascidian Therapeutics在刚过去的10月正式启动,获得5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其首席执行官Romesh Subramanian博士指出,RNA领域的技术开发需要时间。以其公司的核心平台为例,“20年前,关于这个技术的描述只有短短几行。”而这一领域的发展基于多种技术近20年来的发展,最终让RNA疗法具有成药特征。谈及RNA领域的未来,他表示这一领域仍然非常火热,因为“人们想要为患者带来影响”。

Orna Therapeutics在去年获得了2.21亿美元的B轮融资,其首席执行官Tom Barnes博士表示,RNA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领域。“但疗法的递送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重大挑战。”比如在体内生成CAR-T细胞,就要考虑如何将编码CAR的mRNA递送精准地递送到免疫细胞中。


听罢嘉宾们对RNA领域的看好,Canaan普通合伙人Nina Kjellson女士开玩笑说,也许医药产业的标志要从代表DNA的双螺旋,改为代表RNA的单螺旋。话音刚落,也引起全场一阵会意的笑声。在预测RNA领域关于监管、合作以及人才的未来时,嘉宾们也一致表示未来会是“晴天”。

 

通向下一代细胞与基因疗法之路

作为一类有潜力从根源上治愈疾病的疗法,细胞和基因疗法正在快速发展,创新新锐公司也在不断涌现。参与本场讨论的嘉宾们所属的新锐公司正在该领域打造最前沿的技术,他们以独特的视角,介绍此类创新疗法正在如何稳步前进。而精准编辑、一次治愈、以及关于疗法递送的乐观,则是下一代细胞和基因疗法的特征。


Prime Medicine在2021年携3.15亿美元融资闪亮登场。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Keith Gottesdiener博士在谈及基因编辑时提到,“这类疗法能将遗传病患者变成‘野生型’,和健康人一样。一想到这种一次治疗,永久治愈的潜力,就让人感到热血沸腾。


Ken Drazan博士领导的ArsenalBio公司于去年9月获得2.2亿美元的B轮融资,上周也完成了首例患者给药。谈及细胞和基因疗法,他指出“细胞能够接受基因编辑的次数并不是无限的”,需要考虑每个细胞能够接受的基因编辑次数和AAV载体的剂量。


诸多嘉宾都看好细胞和基因疗法能成为产业未来的主流,也提出了实现这一点的关键。比如Chroma Medicine首席执行官Catherine Stehman-Breen博士指出在提高这些疗法的安全性之外,还需要对医生和患者进行教育,“帮助他们理解什么是细胞和基因疗法,它们如何运作等。”此外,研发人员也要尽量减少重复给药给患者带来的负担。该公司在2021年底完成1.25亿美元的A轮融资。


谈及让细胞和基因疗法成为主流疗法,Capstan Therapeutics首席执行官Laura Shawver博士表示,患者可及性是决定细胞和基因疗法能否成为主流疗法的关键之一,“这不但意味着我们需要降低这些疗法的生产成本,也意味着它们应该有其它的优秀特征,比如可以在社区医院接受治疗,惠及更多病患。”该公司去年完成1.65亿美元的种子轮和A轮融资。


药明康德副董事长,全球首席投资官胡正国先生指出,2022年是全球细胞和基因疗法获批总数创纪录的一年。他也期待新一代的细胞和基因疗法能变得更为精准有效,且能早日成为产业的主流,造福更多病患。

 

如何为全球病患带来希望

癌症、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横亘在全球人类面前的三座疾病大山。针对这三座大山,来自这些领域的顶尖专家和领袖们齐聚本场专题讨论,为我们送上了他们的精彩思辨。

MD安德森癌症中心高级副总裁及首席科学官Giulio Draetta博士看好在未来十年,能在“癌症之王”胰腺癌的治疗上取得突破。他也提到在进行临床开发时,需要在源头就考虑科学转化的种种问题——“我在开会时听到一个试验没有成功,因为药物几乎不在肿瘤附近逗留。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一开始就理解清楚。”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学系教授,Weill神经科学研究所主任Stephen Hauser博士提到了研究人员的工作对于患者的意义。“如果你看到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照片,就能深刻地感受到,疗法带来的不仅是统计上的显著,更是为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显著的改变!”而展望未来,他也期待能在十年里看到对于阿尔茨海默病而言具有临床意义的改善。


斯坦福心血管研究所所长,美国心血管协会新任主席Joseph Wu博士在谈及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未来时表示,产业将聚焦更为细分的心血管疾病人群,而不再试图用一种药来治疗所有的患者。而如果要在广泛的患者群体中应用基因编辑疗法,也需要全面考虑获益/风险比。


BioImpact Capital联合管理合伙人Christiana Bardon博士表示,不管是肿瘤学,心血管疾病,还是神经退行性疾病,都具有显著的未竟需求。为患者造福,正是全体医药人从事这一工作的原因。

 

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未来

在2022年,有几家知名的风投机构“逆势”募集了大量资金,勇敢投资产业的未来创新。来自这些风投的代表们也齐聚这场专题讨论,展望他们眼中属于未来的重大机遇,以及这些投资的技术能为产业全生态圈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


拜耳Leaps高级副总裁兼负责人Juergen Eckhardt博士在展望未来时表示,他期待看到三大场景的实现:产业能通过干细胞等方式治愈帕金森病患者;异种移植成为现实,需要移植器官的患者不必再苦苦等待;癌症领域的细胞疗法也能够被更多患者使用,并且在血液癌症之外,攻克多种实体瘤类型。去年4月,该机构宣布将在未来3年里继续投入13亿欧元,幅度为过去的两倍。


ARCH Venture Partners去年6月宣布建立30亿美元的基金,其合伙人Carol Suh女士期待10年之后,我们借鉴过去几年全体产业界精诚合作的经验,“动员全体的力量,去解决所有人都需要面对的下一个重大挑战。不管是阿尔茨海默病,还是影响业界生产力和研发效率的瓶颈。希望在10年之后,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做到了!”


Andera Partners去年10月宣布建立高达4.56亿欧元的基金。其合伙人Sofia Ioannidou博士期待当我们十年后重新相聚在2033年药明康德全球论坛,能够看到更多癌症类型得到治愈,而抗体偶联药物(ADC)可能是CAR-T疗法之后的新突破。“我们会看到一系列新的疗法问世,带来更多非传统的ADC,并且造福更广大的癌症患者群体。”此外,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也可能迎来突破,“影像、数字等生物标志物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作用机理。”这一疾病领域的新药开发将类似于今天的肿瘤学领域,在正确的时机,为正确的患者,带来正确的疗法。


新加坡A*STAR助理首席执行官Sze-Wee Tan教授表示“过去几年全球合作取得的优异结果,再次彰显科学需要国际性的努力”。展望未来,他也期待产业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标下,能迎来可持续发展。而聚焦新加坡和亚太地区,抗衰老领域的研究,以及数字远程医疗可能为未来带来机遇。


强生创新北美东部区域负责人Michal Preminger博士在专题讨论最后,也请在座嘉宾举手表决,对注册参会者关注的多项科学技术进行了展望——数字医疗、早期诊断、精神疾病、癌症之外的组合疗法、以及抗衰老药物均得到了看好。

 

闭幕致辞

药明康德联席首席执行官杨青博士在论坛最后做精彩的闭幕致辞。他首先感谢论坛上充满激情的创新者和产业领袖们所分享的洞见,也为与会听众整理了每一场专题讨论的数个关键词,为近六个小时的论坛做了亮点总结。杨青博士指出,整场论坛的专题讨论虽各有不同,但核心是“乐观”与“患者为中心”。医药产业也需始终铭记,我们的工作背后是一名名活生生的病患。期望产业能秉承“B.O.L.D.”的精神,通力合作,早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药,难治的病”!

本届论坛由A*STAR、BioCentury、Biocom California、BioWorld、California Life Sciences、Davos Alzheimer’s Collaborative、GEN、Medicon Valley Alliance、QB3、Swiss Biotech Association、UC Berkeley incubator Bakar Labs以及UK BioIndustry Association等合作伙伴协助举办。

后退